据悉,“十四五”时期,山东将加快形成“区域产业协同、集群创新引领、县域全面统筹、百园优化提升、千镇融合互动、万村示范辐射”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格局,重点打造六大优势特色产业带。积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,规划建设一批重点镇,推动在县域就业的农民工就地市民化,增加适应进城农民刚性需求的住房供给。加快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,强化基本公共服务县乡村统筹,逐步实现标准统一、制度并轨。统筹乡村小规模学校布局,支持多层次农村养老事业发展,健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,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。
重点打造六大优势特色产业带
在发展布局上,规划提出,坚持城乡互补与工农互促统筹规划,坚持农业现代化与农村现代化一体设计,坚持全面布局与重点突破协调推进,坚持梯次发展与节点引领相互促进,加快形成“区域产业协同、集群创新引领、县域全面统筹、百园优化提升、千镇融合互动、万村示范辐射”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格局。
综合考虑资源禀赋、经济水平、市场需求、产业基础等因素,以农业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准,深化区域产业发展定位,全面推进农业数字化转型,重点打造六大优势特色产业带。
其中,鲁西平原粮食畜牧产业带,重点在菏泽、聊城、德州、滨州等市,稳定发展优质小麦生产,扩大饲用玉米种植,加快发展草食畜牧业,实现农牧结合、种养循环。
黄河流域生态农业产业带,重点在东营、济宁、聊城、滨州等市,加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修复,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,实现特色产业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。
沿海地区海洋渔业产业带,重点在青岛、烟台、威海、日照等市,优化海水养殖空间布局,加快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,发展远洋渔业,推动深远海智慧养殖,实现海洋渔业绿色健康发展。
胶东半岛高端农业产业带,重点在青岛、烟台、潍坊、威海、日照等市,充分发挥濒临日韩优势,推进地方农业对外合作综合试验区建设,大力发展现代种业,集约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,打造国际知名品牌,实现农业创新引领、开放发展。
泰沂山区特色农业产业带,重点在泰安、枣庄、临沂、淄博等市,立足丘陵山区立体空间优势,大力发展水果、茶叶、中药材等特色种植,积极发展林下经济,创意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,实现乡村产业多元融合发展。
胶济沿线数字农业产业带,重点在济南、青岛、淄博、烟台、潍坊等市,建设一批智慧设施农业应用基地、数字农业产业园区,推进农业生产经营数字化转型。
增加适应进城农民刚性需求的住房供给
山东将以创建国家优势特色产业集群为契机,启动省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创建工程。到2025年,全省力争培育千亿级国家优势特色产业集群达到8个以上、500亿级省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8个以上。
规划提出,县域全面统筹。以县(市、区)为单位创建农业现代化示范区。积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,规划建设一批重点镇,推动在县域就业的农民工就地市民化,增加适应进城农民刚性需求的住房供给。加快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,强化基本公共服务县乡村统筹,逐步实现标准统一、制度并轨。统筹乡村小规模学校布局,支持多层次农村养老事业发展,健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,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。
百园优化提升。立足县域优势特色产业,规划明确地理界线,在规模种养的基础上,通过生产、加工、科技、质量、品牌、营销全产业链开发,聚集现代生产要素,创新管理体制机制,形成政府引导、市场主导、企业经营、农民受益的现代农业发展平台。充分发挥现有现代农业产业园的引领作用,园区内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。在保持现代农业产业园数量稳定增长的同时,对100家以上现代农业产业园改造提升、拓展功能,实行政策、项目资金集中投入,实现资源要素集聚配置优化,进一步增强辐射带动能力和示范引领效应。
千镇融合互动。围绕区域特色种养业、特色加工业、特色文旅业,以“绿色化全产业链发展,一二三产业融合、创新创业平台支撑”为路径,打造标准化原料生产、集约加工转化、品牌市场营销于一体,区域主导产业优势突出、利益联结机制完善的农业产业强镇。以产业发展为依托,吸引资本聚镇、能人入镇、技术进镇,建设一批区域性产业重镇。发挥城镇连接城市、服务乡村作用,构建县、乡、村融合发展新格局。到2025年,全省创建1000个以上省级农业产业强镇。
万村示范辐射。挖掘放大特色种养、传统手工、传统食品、传统小商品加工等,建设一批“小而精、特而美”的“一村一品”特色产业专业村。鼓励有条件的乡村充分利用现有政策,开展农村社区、产业园区、生态景区“三区同建”。支持村庄通过产业发展、服务完善、环境打造等措施,吸引各类人才返乡入村创新创业,实行村企互动、村社联动,增强村集体经济“造血功能”。到2025年,创建10000个以上省级乡土产业名品村。